上海市黃浦區正在全力打造上海中心城區“功能新高峰 品質新標桿”,通過廣泛聽取建議、主動征集建議,解決衣食住行難點,打通市民辦事堵點,促進城區治理更高效、更精準、更有力。本期,我們從“老、小、新、暖、行、樂”六個維度,展示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助力黃浦發展的探索和實踐。
半淞園路街道社區長者食堂馨逸店
老 長者食堂“享食惠”
金點子:
我所在半淞園路街道2007年就開設了社區長者食堂,但設在街道東部小區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距離我居住小區較遠,希望能增設服務點位。
建議人 李鋼
金果子:
半淞園路街道鼓勵老字號、社區小餐飲入駐云上養老平臺,吸引了大富貴酒樓、新福匯手工點心店等近10家餐飲單位加入惠老“益食堂”行列。同時,街道對接轄區內全程玖玖馨逸養護院,將養護院內部食堂面向社區開放,彌補了西部地區缺少社區食堂的短板。街道還通過線上平臺發放助餐券給到老人,讓居民“用腳投票”,引導餐飲單位以優質服務來贏得補貼,提升社區助餐的品質。這些創新舉措今年已在全區推廣,34家老字號國有餐飲單位積極參與長者助餐。老人憑助老服務卡可跨街道、跨品牌在全區通享“老字號”長者助餐服務,盡享桌邊“食惠”。
孩子們將自己的作品手繪于少年路墻面
小 紅色資源“幸福行”
金點子:
我是一名小學生,學校周圍紅色資源很多,但熟知、能講解紅色故事的同學們卻很少,建議能增加校外開展活動的場地和形式,培養“紅色”接班人。
建議人 周文羽
金果子:
針對孩子的建議,團區委積極探索推動“15分鐘少先隊校外幸福活動圈”建設,為學生們量身打造了五個一“黃浦少年幸福行”項目:即開發一套幸福微隊課、開展一系列幸福宣講、組織一次幸福尋訪、開展一次幸福儀式、發布一張幸福地圖。開展“黃浦少年說”區域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宣講活動,326名宣講團成員足跡遍布全區140余處紅色遺址,發布100個視頻音頻作品。面向紅色遺址——黃浦少年路開展手繪墻設計大賽,邀請孩子們親手將自己的作品手繪于少年路墻面。
豫園街道組織“藍騎士”開展志愿服務
新 共建就業“加油站”
金點子:
我是一名外賣騎手,工作之余希望能有個交流休憩的場所,參與更多的社區活動,讓自己有更多歸屬感。
建議人 李為信
金果子:
黃浦區豫園街道為讓新就業群體感受到更多關心關愛,建立藍騎士之家和服務驛站,提供心理輔導、健康守護,開辟公益角、閱讀角、健康角和充電站“三角一站”。為讓小哥們提升社區參與感,邀請他們作為特邀觀察員,為樓宇治理、樓宇黨建工作獻計獻策并組建志愿服務隊參與社區清潔、為老服務、紅十字救護、為困境兒童送問候等志愿活動;為保障小哥們工作時的安全,制定“藍騎士文明樂享七條”,引導快遞外賣小哥文明出行,規范服務。下一步,街道將提供更多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服務并鼓勵更多騎手參與社區治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幸福大篷車相約淮海家便民服務
暖 便民服務“零距離”
金點子:
磨刀、理發、修鞋等便民服務曾經隨處可見,隨著城市更新近年來很難找到了,但是不少居民仍有實際需求,希望相關部門能響應市民剛需,讓這些便民服務回歸。
建議人 張慧
金果子:
黃浦區組織開展了“初心聯萬家,服務零距離”居民區全覆蓋走訪工作。在大走訪過程中,居民普遍反映希望提供便民服務的建議。對此,淮海中路街道根據區域特點,開展“幸福大篷車,相約淮海家”“5+X”便民服務進社區活動,以磨刀、理發、修鞋、修傘、縫補五項基礎便民服務,疊加家電修理、健康義診、珠寶清洗、古玩鑒定、科普宣傳、圖書漂流等多項服務,發放“零距離家園”服務卡、新天地街區生活地圖、家庭醫生簽約資料、頤養地圖等,得到廣泛好評。
南外灘金融直通車
行 開設通勤“直通車”
金點子:
南外灘“金融不夜城”沿線有十幾家總部企業,數萬職工。但該區域附近僅有地鐵9號線小南門站,且距離各辦公樓宇較遠,希望能增設短駁班車。
建議人 陳潔
金果子:
針對白領們的出行需求,小東門街道在小南門地鐵站設立了南外灘“金融直通車”。通車后,街道不斷優化服務,通過征詢會、走訪調研等形式,又收集到企業、員工、交警、巴士公司等多方建議,啟動了直通車2.0版:微調部分站點緩解交通擁堵,并新增董家渡金融城站。運行以來,單日乘車人數近2500人次。街道還將拓展乘車小程序應用場景,將“乘車碼”拓展為“白領一證通”,打造鏈接企業共建共享南外灘金融社區的直通車。
蘇州河櫻花谷驛站
樂 江河之畔“新空間”
金點子:
我帶家人、外地親戚朋友游覽黃浦江、蘇州河時,常覺得部分路段景色還是單調了些,沿岸配套也有待加強。希望今后能建設更多景觀、配套服務設施,舉辦更多樣化娛樂活動來提升沿岸的人氣。
建議人 王娜
金果子:
黃浦區努力把“一江一河”黃浦段全面打造成亮麗的風景,為市民游客提供更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在景觀上,今年董家渡花橋實現了東西貫通并建成景觀花園。主路兩側種植了多彩地被、中層植物。在配套上,將南蘇州路1015號一幢舊賓館改造成社區服務綜合體,內設食堂、醫療、圖書館、養老床位等,可提供多元服務,滿足全年齡段“十分鐘生活圈”生活服務需求;廣泛開展市民健身、文化演藝、社區集市等各類活動。今年已舉辦迎新跑、親子運動會、上海賽艇公開賽等活動。
編輯: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