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三6號樓老廠房
一機床新廠房
棉三新廠房
從灰蒙蒙的院墻到紅磚彩瓦的景觀,從無人問津的老舊廠區到人聲鼎沸的打卡勝地,河東區遺存的那些老廠房,正在經歷一場肉眼可見的更新。
工業老廠房是見證城市發展的印記,但由于區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許多老廠房失去了往日光輝并陷入了“沉睡”。但這一狀態沒有延續許久,近幾年來,隨著河東區全力推進城市更新和產業煥新,區域內不少老廠房正從“沉睡”中被喚醒,開始蛻變并“化蝶重生”。
一機床總廠:
獨具特色產業公園
引領探索工業文化
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建于1951年,當時叫天津市公私合營示范機器廠。1953年,生產出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齒輪機床,該廠也與沈陽第一機床廠、北京第一機床廠等攜手躋身中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之列,1956年1月該廠正式更名為天津第一機床廠。大約十年前,總廠遷址到西青區大寺高新技術產業園,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的舊址便閑置了下來。
人已經走了,但記錄著天津機床輝煌歷史和天津人城市記憶的廠區還屹立在津塘路與月牙河南路交口處,也許它也一直在期待自己重生的那一刻。2013年5月7日,“一機床”老廠區和周邊片區交由泰達控股進行策劃盤活。這個項目叫“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及周邊片區城市更新項目”。除了作為我市重點工業遺存保護區的廠區之外,還涉及15個老舊小區。
天津泰達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春惠告訴記者,為了將天津的這份城市記憶打造成一處獨具特色的“產業公園”,他們專門聘請了天大設計院專家進行設計,整體修繕工程在規劃設計上秉承“保留記憶,修舊如故”的理念,尊重廠區原有建筑布局,修復風貌建筑,保留生長繁茂的參天大樹,秉承文化復興、產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的理念,創造自然、生態、人文的記憶空間,并將該項目命名為“津一產業公園”。
冬日里的第一機床總廠,藍天映襯著紅磚老建筑,工業氣息迎面而來。津一廠史館里,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零件和設備,引領著人們探索天津工業文化的足跡;津一會客廳里,咖啡的香氣縈繞在機械與結構美學之中。
“這個項目位于我市‘設計之都’核心區與金貿產業園雙重產業規劃覆蓋區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加上15個老舊小區,項目總占地面積約7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77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66億元,是泰達控股傳承天津工業歷史記憶,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的重點城市更新項目。”天津泰達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招商運營部部長路陽向記者介紹,“該項目定位為‘都市產業公園’,以歷史建筑為基底,借助得天獨厚的公園綠地空間,營造出自由鮮活、復合多元、有機持續的共融空間,將激活城市產業新活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項目建成后,將圍繞智能科技、工業設計、數字經濟及文商旅融合的新型3+1產業方向進行產業鏈精準招商。”
目前,一機床城市更新項目已著手對原有的廠部辦公大樓及旁邊的幼兒園共計3200平方米的場地進行改造,并作為產業創新中心的A座和B座。這是該項目最早招商入駐的一個載體,現已有10家企業入駐其中辦公。路陽表示,目前記者看到的僅是規劃的一部分,未來整個廠區將隨著若干個時間節點逐步開放,比如:明年“十一”之前,規模最大、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的金二車間,將完成修繕改造加固;月牙河沿線的公園綠地地塊,包括地上所有的建筑物都將加固修繕改造完畢。此外,原有的金三車間將改造成為天津工業科技博物館,面向大眾開放,全方位展現天津機床行業的歷史變遷。
棉三廠房:
“棉3”主打創意
變身文化地標
距離一機床6公里外的海河東岸邊,同樣有一片磚紅色的建筑群,百年前,這里是機器轟鳴、生產繁忙的棉三紡織廠房。歲月荏苒,百年老廠房歷經破舊、凌亂、無人問津,再到對其進行保護性改造,如今的棉三變身“棉3”,成為青年集聚、創意碰撞的潮流街區。
原天津第三棉紡廠,前身為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的裕大紗廠和寶成紗廠,可別小瞧這座棉紡廠,這里的廠房設計由我國著名設計師莊俊設計建造,兼具東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曾是這里的股東,我們耳熟能詳的“八小時工作制”概念也是從這里率先引入國內。1950年,這片紡織廠區正式更名為天津第三棉紡廠,簡稱“棉三”,并迅速成為天津紡織行業的主力軍,為天津紡織業長期位列全國三甲立下了汗馬功勞。進入21世紀,隨著天津工業戰略東移、老企業搬遷改造,紡織、化工、機械企業相繼搬遷。棉三不再生產后,老廠房被閑置,成為天津輕紡工業的重要遺跡。但時間一長廠房外檐破敗不堪,讓很多老天津人倍感惋惜。
2013年,被廢棄多年的棉三工業區迎來了轉變,天津住宅集團開始對棉三老廠區實施保護性改造。“保護性改造”這幾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可不小。天津棉三創意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強介紹,項目組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采用“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修繕現有工業廠房。除此之外,項目組還將修繕完畢后的廠房,定位為文化加科技、時尚加創意的創意街區。2015年,棉三舊址提升改造完成,棉三變身為棉3創意街區。經過八年的運營,街區綜合出租率超過80%。目前已有140余家企業進駐,注冊資金達40多億元,提供各類就業崗位2600余個,街區企業年納稅額早早就突破了3億元。
除了不間斷地進行“筑巢引鳳”外,近幾年來,“棉3”在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的總體方針下,先后舉辦了“步棉夜巷”“心動棉3抖音嘉年華”等主題夜市。八年來這里以平均每周一場活動的頻次舉辦了400余場各類文化、藝術活動與交流,還創造了不少網紅打卡點,吸引普通市民前來打卡。“我在天津很想你”,在棉3創意街區棉里咖啡廳門口,這塊藍色的路牌成了年輕人熱衷的打卡地。“我們在2015年街區開街時就來到這兒了。”棉里咖啡店店長指著咖啡廳外的一排座椅告訴記者,現在天冷了,過來的人少了,之前每到夏天的晚上,外面的座位就都坐滿了。這些客人有的在這個街區上班,也有的是看到網友推薦過來打卡的。
雖然開街已經8年,但對于棉3創意街區的改造還在進行中。“今年,配合區里城市更新的相關要求,我們正在進行‘6號樓’的‘小城更’項目。這里原來是裕大和寶成紗廠的電廠,1921年建的,有百年的歷史。該項目完整保留下來了煤斗、大煙囪等建筑和當時工業廠房的結構,這些結構和空間帶給年長者非常深刻的歷史回憶,也會帶給年輕人非常好的關于工業時代的教育。”站在街區內的6號樓前,陳強展望說,改造后的“6號樓”未來將會是一個集美術館、劇場、書店、高端時尚餐飲于一體的復合型藝術中心,他們希望將此地打造成為天津的文化新地標,讓這片老廠房再“火一把”。
更多老廠房:
保留城市記憶
實現價值重塑
在中心城區,河東區老舊廠房資源比較豐富。如何利用好老舊廠房,重新激發它的生機活力,一直是河東區在研究解決的課題。帶著相關問題,記者走訪了河東區相關部門。河東區住房和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我們注重對工業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承和活化利用價值的挖掘,以城市更新實現產業煥新,通過高水平的園區建設與高標準的產業配套服務,吸引產業鏈龍頭與配套企業入駐。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為城市和區域發展提供創新、高效、可持續性發展的營商環境。從工業文化傳承角度打造原汁原味的工業遺存街區。最大化保護工業遺存,堅持文化保護和生態保護一體聯動,延續工業歷史文脈,保留城市記憶。”
通過植入新產業,老廠房變身城市發展新地標,河東區對老廠區產業價值的重塑,對實現其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過,有些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不少老廠房在改造過程中,產權證、消防、安全審批等都存在一定難度。為推進閑置廠房活化利用,促進區內產業發展,圍繞建設“城市更新實踐區”的要求,河東區確定了“啟動運營一批、轉型升級一批、跟蹤服務一批”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河東區老舊廠房、樓宇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河東區老舊廠房開發改造實施意見》。按照“一個老舊廠房、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工作方案”的模式,由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明確了一個部門牽頭,多部門協同推進老舊廠房開發工作,共同研究解決產權證、消防、規劃等手續辦理,開辟手續辦理“綠色通道”,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
據了解,在各部門的協同配合下,截至目前,河東區充分挖掘92處存量工業廠房、24處閑置工業用地、35座商務樓宇資源,陸續打造了棉3創意街區、鑫創醫療器械產業園、二次方循環經濟產業園、二十冶文體產業園等多個有特色、有主題的產業園區。此外,河東區還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城市更新的突破點,以天津電器院東院等老廠房的提升改造為抓手,盤活閑置資產,助力帥超科技園、中航建平臺經濟園、鑫帥領科技園等特色園區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多種形態的科技產業園區。
“2024年,我們將持續激活區內閑置廠房,讓注入活力的老廠房成為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重要載體,由工業記憶轉向文化創意及科技創新,由舊空間轉向新地標。讓一座座老廠房盡快能夠‘化蝶重生’。”河東區住房和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照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記者 張家民 胡智偉)
編輯: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