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綜述
8月7日,據陜廣電報“@后浪視頻”消息,當日,山東青島地鐵上一名老人與年輕男子因座位問題起爭執,老人動手打人致男子口鼻出血,有目擊者稱年輕人全程未還手,嘴里還稱“我錯了,爺爺”。“@后浪視頻”同時還開創微博話題“#小伙因拒讓座遭老人毆打口鼻出血#”,相關內容迅速引發關注,不少網民對被打男子表示同情,譴責涉事老人“倚老賣老”,還有輿論圍繞“年輕人有沒有權利拒絕讓座”“被打時還手算不算正當防衛”等話題展開討論。當晚,微信公眾號“青島地鐵公安”發布通報稱,已查找到雙方當事人,將調取相關證據,依法調查處理。此后,部分自媒體持續轉發擴散相關信息,輿情熱度在當日形成小高峰。部分網民猜測警方執法可能會“和稀泥”,建議被打男子“不要和解、追責到底”。
8月9日,微信公眾號“青島地鐵公安”再發通報詳述案情。通報稱,8月7日,和某城(男,23歲,無業)乘坐地鐵期間對周圍多名乘客進行言語滋擾,在對翟某緒(男,69歲,退休職工)進行滋擾辱罵后,雙方發生肢體沖突,過程中和某城扯破翟某緒上衣,翟某緒擊打和某城面部。公安機關依法對和某城處以行政拘留處罰,翟某緒毆打和某城致其鼻骨粉碎性骨折,傷情損傷程度為輕傷二級,涉嫌故意傷害罪,依法對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該通報被“@央廣網”“@沸點視頻”等多家媒體轉發,大V“@椒江葉Sir”發文稱:“(原來)不是不給讓座,不是見義勇為,不是正當防衛,看內容問題引發原因還是這個小伙子,然后定的是雙方都有責任。”在網民觀點中,輿情風向也發生反轉,起初同情年輕男子的、譴責老人的聲音,快速轉變為支持老人、批評男子“沒事找事”,不少網民表示“原來是有人挑事在先才被打”,譴責部分媒體、自媒體斷章取義,呼吁處理造謠的營銷號。不過,也有個別網民認為對老人的處罰過重,質疑“老人就是路見不平、見義勇為,為什么要定為故意傷害”。
截至8月15日12時,相關輿情信息總量7.3萬余條,其中媒體客戶端文章6.9萬余篇,微信文章2066余篇,視頻1.3萬余條,“#警方再通報小伙在地鐵遭老人毆打#”等相關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接近9000萬次。
輿情點評
近年來,在公共場合乘客因占座、口角糾紛等發生沖突事件時有發生,此類事件代入感強,且多以現場視頻的方式傳播,容易引發網民關注。本事件輿情初期,網民看到的是老人“主動”挑起事端,年輕人未還手的片段,先入為主地認為老人“有錯在先”,加上此前輿論場曾曝光“山東青島地鐵一老人性騷擾讓座男子”“北京老人強迫女子讓座并襲擾對方被刑拘”等事件,使得部分網民產生刻板印象,輿論場滋生針對老年群體的“污名化”言論。此外,有媒體在未經核實真相的前提下,開通“小伙拒讓座遭老人毆打”等話題,也帶動輿論風向,使事件傳播力急速增強。
在此情形下,青島警方及時回應輿論關切,在輿情曝光當日就發布首次通報,初步安撫公眾情緒。兩日后警方發布第二次通報,以精確到分鐘的方式就事件來龍去脈進行說明,引導網民了解事件全貌,還原了基本事實。在責任劃分上,通報厘清了涉事雙方當事人各自需承擔的法律責任,真正做到了“一碼歸一碼”,有效破除了輿論場中“和稀泥”執法的猜測,獲得輿論認可。公共場所沖突作為備受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處置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激化負面情緒導致輿情升級。縱觀此案,在輿論開始升溫發酵、對立情緒逐漸走高之時,警方回應快速,通報內容全面到位、有理有據,最終推動輿情平息。
閱讀全文可訂閱
《政法輿情》電子產品
詳情咨詢:010-84772595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分析師:劉瑾
編輯:王媛
新媒體編輯:李靜
編輯: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