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事件
9月30日、10月2日,余華英涉嫌拐賣兒童案受害人楊妞花的代理律師及其本人先后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表示,余華英涉嫌拐賣兒童案將于10月11日上午,在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重審一審開庭。二人均透露,案件經過9個多月的調查,余華英拐賣兒童的數量從11名增加至17名。澎湃新聞、極目新聞等媒體報道該案最新動態,并回顧貴陽中院原一審死刑判決后余華英不服提起上訴,因在二審期間發現新的犯罪事實被貴州高院發回重審等案件前情。
10月11日,余華英涉嫌拐賣兒童案如期在貴陽中院重審一審開庭,央視新聞等媒體跟進公布庭審現場情況,引發廣泛關注,輿情攀至頂峰。當日18時許,微信公眾號“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通報簡要介紹此次庭審情況,并稱該案將擇期宣判。11日庭審結束后,楊妞花也公開發布視頻向貴州公檢法機關致謝,表示期待正義降臨等。
10月12日,央視新聞發布權威報道稱,據貴陽市人民檢察院消息,公訴機關建議對余華英判決死刑。“#公訴機關建議判余華英死刑#”等相關話題再次登上多平臺熱搜榜。10月21日,《瀟湘晨報》跟進報道稱,貴陽中院將于10月25日上午九點半,對余華英拐賣兒童案重審一審宣判。10月25日,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貴陽中院對被告人余華英以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截至10月25日12時,相關信息約23萬條,其中,媒體報道1.1萬篇,客戶端文章9萬篇,微博8.8萬條,微信1.4萬篇,視頻3.2萬條。“#余華英拐賣兒童數從11名增至17名#”“#余華英被指庭審現場態度惡劣#”等多個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超6億。
輿論觀察
1. 聚焦作案細節,呼吁進行嚴懲
重審一審開庭當日,多家媒體關注余華英長達11年拐賣行徑,并針對相關拐賣兒童數量、作案手法等細節進行報道。上游新聞根據最新披露的案件信息梳理余華英拐騙兒童四大慣用手段,稱其“專挑認識的人下手”“多用冰棒、糖果、游戲等利誘兒童”“多次作案帶上女兒以降低防備”“對兒童實行言語威脅”等。余華英“賣的第1個孩子是自己兒子”“拿滾燙的水澆到5歲女孩頭上”等惡劣行徑引發群情激憤,輿論紛紛呼吁依法對余華英予以嚴懲。以楊妞花為代表的受害者及家屬持續通過媒體發聲,講述被拐賣后悲慘的生活境況和艱難的尋親之路,希望法院嚴懲余華英,獲得主流輿論的支持。觀察者網評論表示,“人販子余華英這樣的存在,證明著死刑的必要性”;《北京晚報》評論稱,嚴懲余華英,是所有尋親家庭的盼望,是法律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對所有人販子的嚴正警告。法律大V“@張三同學”認為“死刑是法律的極限,不是罪惡的極限,余華英無疑將被判死刑”。
2. 關注法律話題,開展普法釋法
作為一起全國矚目的重大案件,余華英拐賣兒童案經歷了一審、二審、重審等多個環節,審判過程頗為波折,相關法律程序也引發討論。余華英一審被判死刑后,二審被貴州高院發回重審這一裁定曾引發爭議,有網民認為這讓余華英“得了便宜,繼續茍活”。對此,央視新聞采訪法學專家釋疑稱,余華英案二審過程中新發現的犯罪事實,需要通過嚴格的審判程序重新查明,發回重審,“不僅是對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宣判,也是對被害人權益的撫慰和補償”。《新京報》《現代快報》等媒體評論則表示,不放過罪犯犯下的每一筆罪惡,是法治的要求,不讓一個犯罪事實被漏判,才能體現社會公平正義。此外,該案也引發輿論場對拐賣兒童類案件中“買賣同罪”的爭論。紅網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人販子拐賣兒童應當受到社會的譴責,而買家同樣承擔不可忽視的責任,也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部分網民認為,目前拐賣兒童案件對買家的處罰太輕,做不到“買賣同罪”,則難以根除拐賣問題。
3. 肯定打拐成果,彰顯法治權威
余華英案是近年來公安機關嚴厲依法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典型,案件重審一審的進程也讓輿論再次聚焦我國長期以來的打拐工作成效。網絡大V“@江寧婆婆”介紹稱,采血入庫對比是現在破獲拐賣兒童案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已經開設了5000多個免費采血信息點。余華英落網后,警方在楊妞花的小店設置了“采血綠色通道”,確保樣本信息快速被錄入打拐DNA數據庫。央視新聞表示,余華英被送上法庭離不開楊妞花的堅持與勇氣,這背后也有國家司法、技術的進步。報道還詳細介紹我國以國家之勇打拐的輝煌戰果,稱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上線8年來,找回兒童5113名,找回率為98.5%。網民對打拐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并期待有關部門持續加大打拐力度。
輿論點評
余華英拐賣兒童案因被拐者楊妞花尋親曲折故事而走進公眾視野,引發廣泛關注。隨著司法程序推進,涉案兒童眾多、審判過程“波折”、出賣親生兒子情節離奇等因素也使得該案持續牽動輿論視線,司法機關審判情況備受輿論關注。目前輿情走勢整體平穩、正面,這不僅依托于貴州司法部門依法審判的實體工作基礎,也與科學有效的輿論引導工作密不可分。
1. 依法作出裁決,伸張法律正義
余華英案進入司法程序后,貴陽中院、貴州高院依法依規推進審判工作,在發現漏罪問題后,及時裁決發回重審。經過進一步調查,明確余華英拐賣兒童數量從11名增加至17名等犯罪事實,厘清了每一個模糊點,切實還原事實真相。司法機關以扎實、確切的依據清算余華英的罪行,是對17名受害孩子及其家庭的慰藉,也是對法律正義的伸張。嚴格依法開展的實體工作,及時公開的庭審情況等信息,滿足了公眾對熱點案件的知情權,對接了輿論期待,奠定了輿情整體平穩向好的基調。
2. 強化議程設置,對沖負面聲音
近年來,在公安機關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拐賣案件得以破獲。從孫海洋、郭剛堂等尋子案的成功告破,到罪惡滔天的余華英落網受審,涉拐舊案的新進展令輿論振奮的同時,也帶來了“警方辦案效率低、不作為”等質疑。對此,主流媒體主動設置議程,介紹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免費采血信息點、打拐DNA數據庫等不斷進步的偵查技術及其應用成果,引導公眾以客觀發展的眼光,正確認識舊案礙于取證困難、偵辦手段不足等因素而難以高效偵破的問題。重審裁定發布后,法院系統充分關注“一審判定余華英死刑,重審就是多此一舉”等片面、偏激聲音的負面影響,在此次重審一審開庭之際,協調主流媒體、法律專家等積極發聲,從重審的必要性、意義、程序等各個方面進行釋法說理,提升公眾對法院審理工作的認可度。
3. 發揮當事人力量,傳遞法治溫度
在本案中,楊妞花作為推動案件進入司法流程的受害當事人,其被拐賣后尋親的故事以及家庭遭遇令人動容,公眾對楊妞花有著天然的信任,對其相關動態也尤為關注。觀察來看,楊妞花多次通過社交媒體跟進案件進展,并公開向貴州政法機關表達謝意,對滿足公眾知情需求以及提升政法機關形象方面都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這提示政法機關在辦理案件中,可將當事人巧妙轉化為宣傳力量之一,釋放通過當事人釋放部分案件補充信息等,詮釋司法為民的溫度,不斷提升引導效果。
閱讀全文可訂閱
《政法輿情》電子產品
詳情咨詢:010-84772595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分析師:靳雪林
編輯:彭曉月
新媒體編輯:李靜
編輯: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