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短視頻、網絡直播行業蓬勃發展,然而在繁榮的背后,虛假擺拍等不良導向問題日益凸顯,“涼山多名百萬粉絲網紅擺拍賣慘”“網紅‘貓一杯’編造秦朗巴黎丟作業”等事件引起輿論嘩然。近日“外地女攤主西安擺攤被欺負”“外賣騎手帶著患兒送外賣”等劇本演繹行為頻頻沖上熱搜,虛假擺拍儼然成為網絡博主博取流量的慣用手段。法治網輿情中心梳理近半年來網絡虛假擺拍亂象,分析背后原因,并提出規范治理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
輿情事件
法治網輿情中心梳理發現,近半年來,引發輿論熱議的網絡虛假擺拍事件主要集中以下五個領域。
1. 捏造悲慘遭遇
網絡博主將鏡頭瞄準農村、山村等落后地區以及農民、外賣員等勞動者,通過擺拍貧困境況及悲慘生活場景以博同情,是網絡虛假擺拍亂象中頻繁出現的情形。如近日網絡平臺中流傳的“凌晨十二點患兒在搖籃陪騎手送單”“在外賣員集中等單的地方用鼻飼管喂養患兒”“超時半個小時抱著患兒求顧客別給差評”等外賣騎手送單視頻,引發網民關注。美團官方賬號10月20日發布辟謠聲明表示,這些短視頻均為虛假擺拍,其中拍攝時間及地點與事實嚴重不符。此外,網傳“四川涼山鹽源縣弟弟輟學賣蘋果供北大哥哥讀書”視頻,系博主解某某與鹽源縣蘋果經銷商達成網絡帶貨協議,為制造噱頭吸粉引流,而自編自導自演的短視頻。11月13日,鹽源縣警方表示,目前已依法關停涉案違規賬號2個,對博主解某某進行行政處罰,對楊某等“群演”進行批評教育。
2. 渲染家庭矛盾
“婆媳勢不兩立”“婚姻一地雞毛”等以家庭矛盾為中心、以沖突為賣點的網絡虛假擺拍視頻并不鮮見,此類視頻往往密集制造沖突,放大家庭矛盾,且臺詞夸張、情節曲折。8月28日,抖音發布近期介入核實的網絡虛假擺拍典型案例,博主“是老王家的二姐呀”自稱在14歲至20歲期間被父母包辦3次婚姻,16歲時就和“大自己30歲的男子”生下兒子,并與幾個自稱“三妹”“大姐”的賬號互動頻繁,以矩陣賬號合力擺拍造假。涉事賬號被平臺采取封禁處理。10月,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網警與山東青島市網警先后通報“外來媳婦遭嫌棄毆打趕出家門后,躲進山洞艱苦求生”“臨盆孕婦被丈夫遺棄荒山數日,孤立無援,無法下山求救”兩起虛假擺拍案例,相關涉案人員均被當地警方給予行政處罰。
3. 制造身份對立
編造虛假場景人設、煽動身份對立類的虛假擺拍現象較為突出。在“相親遇到拜金女媽寶男”“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等加劇男女對立的劇本演繹層出不窮的同時,虛假擺拍視頻也不斷“更新”題材,制造更多類型的身份對立。比如據公安部網安局11月14日通報,近期一則“外地女攤主西安擺攤被欺負”的視頻廣為流傳,博主通過“外地人不配在本地打拼嗎”“外地人怎么了就要低人一等嗎”等表述,制造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對立,渲染地域矛盾。西安警方查明,視頻中的女攤主“菲菲”實乃一家傳媒公司主播,且系該公司負責人女友,拍攝視頻的實際目的在于為公司代理售賣的熟食品進行推廣。當地警方已對該公司進行查處,兩名主要策劃組織者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4. 模仿社會沖突
爭吵互毆、綁架砍人、直播約架等社會沖突類事件在網絡虛假擺拍中同樣泛濫。近半年來,“云南昭通兩男子將一男子綁架押上車”“廣西欽州一外賣員多次與顧客吵架”等引發一定關注的視頻均被當地警方查明系以賺取流量為目的的擺拍。除短視頻外,模仿社會沖突事件的擺拍行為也蔓延至網絡直播領域。據央視網起底,7月17日,成都網警巡查發現,短視頻平臺直播中有7人在當地一家燒烤店發生肢體沖突,經查,7人共同策劃直播劇本,其中三人上演感情糾紛,以連線PK的形式激化矛盾,后眾人相約在線下“解決問題”,以頗為連貫的劇情走向迷惑網民。7名違法嫌疑人均被處以行政拘留的處罰。無獨有偶,11月13日,四川涼山越西縣警方向媒體透露,當地警方在日常巡查中發現某短視頻平臺有網紅主播在直播時,拍攝到疑似“砍人”等血腥畫面,在線觀看人數最高達到1萬余人。經查是10人直播團隊編撰因男女情感糾紛引發沖突的虛假劇本進行演繹,并借機掛出商品鏈接進行帶貨。目前,上述10人均被行政處罰。
5. 虛構女性受害
近半年網絡虛假擺拍案例中,以女性遭捆綁、毆打以及被偷窺等受害事件較為多發。今年7月、10月,云南鎮雄先后傳出“兩男子捆綁毆打一女子并將其扔進山洞”“一男子毆打一女子導致其吐血”的短視頻,警方查清,兩起事件均為當事人編造劇本伙同他人惡意擺拍,視頻中出現的血跡是“影視化妝血漿”“爆血膠囊”等道具效果,涉案人員均被依法行拘。10月16日,浙江金華一網民發視頻稱獨居的自己被陌生男子從窗外凝視,并向媒體表示警方已介入,相關視頻令不少網民直呼“驚悚”。次日,金華警方澄清該視頻系擺拍,窗外男子實為該女子男友。此外,今年9月發生于云南昆明的一起“女子在野外直播被兩名男子強制剃光頭后帶離直播現場”事件,也被證實發布者就是被剃頭女子本人,整起事件由其本人策劃編造并發布。
輿論解析
以近半年發生的擺拍視頻案例為起點,深入分析其背后推手及傳播鏈條,不難發現,網絡虛假擺拍亂象的形成既有經濟、技術、社會心態等深層背景,也與當前平臺監管、傳播格局密不可分。
1. 流量經濟是虛假擺拍的根本驅動
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流量成為衡量內容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重要指標。有專家指出,流量經濟時代,任何信息如果都能夠形成一種獲得流量的方式,通過流量去市場上變現,這個信息傳播的驅動機制就會形成一個自循環。在這種經濟結構下,流量儼然成為“吸金”密鑰,令人趨之若鶩,“唯流量”歪風隨之興起,網絡虛假擺拍亂象也就應運而生。觀察近半年網絡虛假擺拍事件的警方通報不難發現,惡意擺拍者的目的無外乎“奪眼球”“博流量”“吸粉”“引流帶貨”。流量背后的“廣告收入、打賞、帶貨傭金”等變現回報是虛假擺拍行為的根本驅動力,流量經濟結構才是網絡虛假擺拍盛行且屢禁不止的底層邏輯。
2. 算法推薦機制成為虛假擺拍內容隱形推手
算法推薦是通過數據分析推測用戶偏好,并據此推薦信息的內容推送方式,被廣泛應用于各大短視頻平臺。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算法主要有“基于熱度的爬坡機制”和“基于畫像的精準推薦”兩種。在“爬坡機制”下,用戶發布內容后被隨機放入小流量池觀察,如果該內容在瀏覽、點贊、評論等指標上表現優異,則會流入更大的流量池,而表現差的內容則會被停止推薦。這種注意力導向的算法推薦機制下,一些獵奇化、娛樂化、對立性、挑動性的內容往往更能吸引用戶注意。因此,虛假擺拍視頻在流量爭奪中就有了取勝的可能,有些蠢蠢欲動的用戶,為了獲得算法的“青睞”,選擇劍走偏鋒,編造虛假人設,演繹夸張情節,加劇虛假擺拍亂象。
3. 情緒傳播為虛假擺拍發酵提供土壤
在當下的輿論場中,公眾的情感走向與表達,相比于事件本身更具指向性。在輿情事件曝光后,網民先入為主的情緒在網絡平臺相互感染,通過網絡圈層快速擴散,并在群體共振中走向高漲。在這種“先情緒后事實”的輿論發酵模式下,情緒成為影響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度和輿情熱度的重要因子,公眾情緒也成為惡意擺拍者利用的資源。惡意擺拍者將“挑撥公眾情緒”視為收割流量的重要法門,如擺拍賣慘以觸動公眾同理心、編造“氣人”情節來調動公眾憤怒情緒、制造身份對立加劇公眾仇恨情緒、虛構女性受害事件刺激該群體焦慮恐慌情緒等。網民在情緒帶動下主動介入討論,甚至被擺拍者惡意引導,演化為對立性爭論,不自覺地被裹挾其中,推動虛假擺拍內容的高烈度發酵。
4. 部分MCN機構盲目逐利成為始作俑者
為旗下創作者提供內容策劃、宣傳推廣等服務的MCN機構近年來在各大平臺迅速擴張,但其商業模式決定了流量會成為衡量從業人員經濟收入的重要指標。為謀求利益,不惜違規策劃擺拍無下限的虛假內容,MCN機構已經成為虛假擺拍的始作俑者。如西安警方對近期引發熱議的“外地女攤主西安擺攤被欺負”一案進行深入調查,發現該案是女攤主“菲菲”所在的傳媒公司一手策劃,涉案人員達11人,且團隊分工明確,經驗老練,通過“不同機位進行拍攝,營造路人視角”等手段成功迷惑公眾。一些MCN機構甚至推出可復制衍生的虛假創作模板,如據《瞭望》文章介紹,杭州一家MCN機構提供18800元50條、28800元100條短視頻策劃的套餐,包含設計腳本等服務,這無疑會導致網絡虛假擺拍亂象愈發嚴重。
5. 網絡平臺間接導致虛假擺拍亂象滋生
虛假擺拍內容集中首發于短視頻平臺,平臺方具有審核、過濾違規擺拍內容的責任。但由于短視頻用戶體量巨大,視頻及直播內容龐雜,受技術滯后、人工不足等客觀因素影響,短視頻平臺在內容審核上仍有形式化、不全面等問題,在對虛假擺拍內容初篩及預防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此外,還有輿論指出,目前對虛假擺拍的監管處罰主要由博主來承擔,平臺并無連帶責任,因此管理實效并不理想。如“上海一年輕人花50元租房”擺拍事件當事人表示,其收到的600元打賞中,短視頻平臺就要抽成300元。因此,在平臺經營者兼具“裁判”和“運動員”兩種角色,平臺與虛假擺拍者利益共享的情況下,虛假擺拍亂象更容易滋生,進而干擾公眾視聽。
6. 媒體疏于核實為虛假擺拍的傳播推波助瀾
新聞媒體對虛假擺拍行為有一定的監督責任,但觀察發現,在虛假擺拍話題走向“女性安全”“突發沖突”等公共話題時,偽裝成社會新聞的虛假擺拍內容反而容易獲得新聞媒體的轉發傳播。如在“外賣騎手抱孩子送餐”“女外賣員等單時用鼻飼管喂養患兒”等一系列視頻流傳初期,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視訊客戶端官方新媒體賬號未經核實便轉載相關自媒體視頻,甚至在美團平臺辟謠后仍未予以刪除。這種現象也并非偶發。2024年2月,短視頻博主“@Thurman貓一杯”編造“秦朗巴黎丟作業”相關信息后,“@星視頻”“@冷暖視頻”等媒體轉載相關視頻,“@新聞晨報”“@椒點視頻”“@澎湃新聞”等還跟進報道所謂“秦朗舅舅現身發聲”“博主已聯系到秦朗母親”等進展,推動該事件在全平臺走熱。
應對建議
近年來,網絡虛假擺拍事件頻現,不僅欺騙公眾感情,挑戰人倫與道德底線,撕裂社會情緒,擾亂網絡生態,也加大政法機關打擊整治虛假信息等工作的難度。治理虛假擺拍亂象,主管部門需不斷完善立法、監管等工作,執法部門要加大巡查、懲治力度,平臺和媒體也要落實自身責任,讓虛假擺拍止于協同治理。
1. 完善法律法規,規制擺拍造假亂象
對于通過虛假擺拍散播謠言,嚴重擾亂公共秩序,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行為,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均作出明確的處罰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也明令禁止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制作、復制、發布謠言,規定網絡平臺要求“自媒體”對含有虛構情節、劇情演繹的內容以顯著方式標記虛構或演繹標簽等。但暫無針對虛假擺拍等網絡不良信息治理的法律或行政法規。有專家及媒體指出,當前針對虛假擺拍的相關規定還存在系統性不強、規定的監管職責存在缺漏或重疊、審核標準彈性相對較大等問題。輿論呼吁立法機關及主管部門,在整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持續針對短視頻、網絡直播行業特征,制定更為細致、嚴格的法律法規,清晰界定網絡虛假擺拍的認定標準,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筑牢網絡虛假擺拍治理的法治之基。
2. 執法部門從嚴整治,提高違規成本
在虛假擺拍內容日益泛濫之下,網信和公安部門快速響應,重拳出擊。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在今年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中,更是將“自導自演式造假”列于整治重點問題首位。各地公安機關則加大網絡巡查力度,密集發布典型案例,強化警示震懾作用。但目前互聯網信息海量,監管難度較大,部分虛假擺拍尚未被發現,且從實踐來看,對虛假擺拍者的處罰多為批評教育、約談整改、封禁賬號、行政處罰為主。這令個別網民產生僥幸心理,不斷投身這項“高收益、低風險、低成本”的行為。因此,執法部門一方面需加大專項行動打擊力度,加強常態化治理,對家庭矛盾、對立沖突等虛假擺拍行為高發領域有針對性地開展巡查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對擺拍造假人員及公司的查處力度,適當提高財產罰沒數額,以嚴懲重處強化法律威懾力。
3. 壓緊壓實平臺責任,源頭打擊虛假擺拍
網絡平臺是網絡信息發布后的第一把關人,也是治理虛假擺拍的“第一責任人”。目前,主流平臺均已響應有關部門規定,要求創作者在“演繹”作品中進行明確標注。有的短視頻平臺還與相關機構及媒體聯動,實行熱點內容核實機制,主動介入治理虛假擺拍等亂象,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來看,平臺仍有審核疏漏、處置不嚴等情況存在,甚至引發輿論質疑平臺算法縱容擺拍造假行為。這就要求主管部門壓緊壓實平臺責任,尤其是對于虛假擺拍高發的短視頻平臺,督促其發揮源頭把關的主體責任,將技術識別與人工審核更為有機地結合,不斷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充分發揮網民投訴舉報的監督功能,對擺拍造假的MCN機構,視情節嚴重性采取減少傭金、限制功能、入駐清退、列入黑名單等不同程度處置措施。
4. 媒體提升擔當意識,切斷虛假擺拍信息傳播鏈
新聞媒體受眾廣泛,一旦工作不慎,介入傳播虛假擺拍內容,將會導致虛假信息大范圍擴散。且由于媒體客觀性、中立性、專業性的定位,公眾對媒體懷有較高的信任度,媒體的報道“背書”易導致公眾對虛假擺拍內容產生主觀信任,放大擺拍內容的負面影響。因此,各級媒體需嚴格堅持專業化新聞生產流程,對自媒體信源信息謹慎采用,對情節夸張、爭議較大的內容更需慎之又慎,謹防被帶偏。此外,主流媒體機構對于新媒體矩陣賬號也需嚴格審核把關,完善真實性核實機制,避免盲目搶時效、跟熱點而淪為虛假擺拍內容的“擴聲器”,規避輿情反轉后遭到“反噬”的風險。
閱讀全文可訂閱
《政法輿情》電子產品
詳情咨詢:010-84772595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分析師:靳雪林
編輯:彭曉月
新媒體編輯:李靜
編輯: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