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定豪 李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標志著優良家風建設從道德倡導上升為制度規范。民法典也將“樹立優良家風”寫入其中,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
正確認識“優良家風”條款地位
“優良家風”條款司法適用最突出的問題,即條款錯誤適用導致“規則逃逸”。究其根源,是法官在釋法說理過程中對該條款的性質認識不明。該條款的司法適用首要方法論,即明晰其條款性質以及具體適用規則。“優良家風”條款作為一項新的基本原則,屬于二階法律規范。
當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則可以適用時,可以適用“優良家風”條款填補法律漏洞或作為彌補法律漏洞的重要指引。如通過該條款支持祖父母的“情感探望權”,彌補民法典限于父母探望權的制度空白,進而證成裁判結果的合法性。
當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存在相應可以適用的具體規則時,法官可以援引“優良家風”條款對上述具體規則進行體系解釋和目的解釋。如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離婚損害賠償的“兜底條款”,司法實踐中出現的一方隱瞞性取向進行“騙婚”,法官可以通過“優良家風”條款對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的“其他重大過錯”進行目的性擴張,構建“性取向欺詐—違反忠實義務—損害家風建設”的論證鏈條,實現從道德評判向法律評價的轉化。
當民法典其他編可能存在可以參照適用的具體規則時,可以依據“優良家風”條款分析最佳的可供參照適用的規則。如依據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第2款的規定,身份關系的協議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民法典合同編的有關規定。這需要結合“優良家風”條款予以綜合判斷:協議是否違反家庭倫理底線,是否損害弱勢成員基本權益,是否破壞家庭共同體存續基礎。
優化“優良家風”條款融入裁判說理
在保證能夠正確適用“優良家風”條款的基礎上,還要著眼于“適恰性”不足和“樣板化”論證的現狀,從精準適用和理性適用兩方面優化“優良家風”條款融入裁判說理。
第一,精準適用:實現價值內涵與案件類型的靶向對接。該條款作為一項復合價值原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其具體價值內涵需在特定背景下解釋。因此,應提升“優良家風”條款的適用精準度。
例如,在贍養糾紛中,應圍繞“敬老”展開;在離婚糾紛中,則應聚焦夫妻關系,通過深入的法律和法理思考,將法條與具體案件事實緊密結合,運用引導、激發和感染的方式,輔以適當的修辭方法,增強說理效果,促使當事人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思考婚姻、家庭、父母和子女關系中應有的行為,從而使說理更加精準有力。
第二,理性適用:平衡法律規范與倫理訴求的張力。家事案件具有身份性、倫理性、社會性和道德性,這是其區別于其他民事案件的特殊之處。因此,裁判文書的說理應在論證法理的過程中兼顧各方利益訴求,融入情理,提升司法的溫度,讓當事人感受到人文關懷。
在引用“優良家風”條款時,需明確其基本目標是化解家事糾紛、維護家庭和諧,并培養家庭倫理道德、社會價值觀念和法律秩序意識,其價值導向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發揮一元多層級案例指導制度作用
“優良家風”條款因其開放性,在家事法領域中具有廣泛的解釋空間。任何一個法律條文都可能被寬泛地納入“優良家風”條款所涵蓋的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及家庭關系的范疇。
隨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優良家風的內涵不斷發展,其價值判斷標準缺乏明確界定。而案例指導制度,有助于統一“優良家風”條款的司法適用,有助于“同案同判”的實現。
一元多層級案例指導制度以指導性案例為核心,以各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參考性案例為基礎,輔以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為補充,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案例指導體系。
與一般性規范不同,指導性案例通過及時、靈活的發布,形成了以裁判理由、指導理由與法理理由為核心的說理結構。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應當參照指導性案例,這為統一法律適用標準、規范法官裁判活動、強化裁判說理論證提供了重要依據。家事案件中,指導性案例為法官提供正確適用“優良家風”條款的范式,從而有效解決因價值判斷標準不明確而導致的司法不統一問題。
參考性案例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高級人民法院普遍建立了參考性案例制度,并在實際審判中廣泛應用。例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參考性案例中,明確將“優良家風”條款引入身份關系協議的效力判定中,強調協議內容必須符合優良家風建設的社會價值導向。這一做法不僅為法官提供了具體的裁判思路,也進一步強化了“優良家風”條款在司法實踐的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定期遴選和發布典型案例,進一步豐富了案例指導體系。典型案例的“典型意義”部分重點論述“優良家風”條款的司法適用及其價值,為下級法院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指導。
一個裁判之所以能被遴選為指導性案例或典型案例,不僅在于其合理解釋和正確適用了“優良家風”條款,還在于其在證據認定、法律適用或價值判斷等方面具有示范意義。這種多層次的案例指導體系,不僅提升了法官的業務能力水平,而且通過向社會公開發布,彰顯了主流價值,傳遞了正能量,增強了公眾的法律意識,促進了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
(作者單位分別為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綿陽師范學院)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