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繼民法典之后,我國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近日首次亮相。
4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草案進行分組審議。
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普遍認為,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是黨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草案體系完備、結構清晰、內容具體豐富,不僅把現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系統整合、編訂纂修、集成升華,而且還適應生態環境發展的法治需求,作出原則性、引領性的規定,具有時代性、前瞻性。與此同時,委員們對草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修改意見和建議。
要妥善處理與相關法律的關系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已經形成了涵蓋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規、1000多件地方性法規以及眾多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分組審議中,如何妥善處理生態環境法典與相關法律的關系成為熱議點。
鄭建邦副委員長指出,生態保護單行法律大都制定不久或正在制定中,在生態環境法典頒布實施后將繼續獨立存在,形成“法典法+單行法”并存的模式,需妥善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以生態保護編為例,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中的很多規定僅適用于長江、黃河、青藏高原等特殊流域、區域,無須照搬到生態環境法典之中作重復性規定。其他一些近年來制定的生態保護立法,如濕地保護法等,內容較新、相對獨立,建議僅在生態環境法典中作原則性規定,具體制度細節保留在單行法中規定。
據介紹,目前生態環境法典編纂采取適度法典化的模式,分三類情況進行處理。把環境保護法等10部法律全部納入,將部分生態要素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規范擇其要旨要則適度納入體現,對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的法治需求作出原則性規定,形成了“法典+單行法”的雙法源格局。
“這種立法安排適合當前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需要,符合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劉俊臣委員強調,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統籌協調好已經納入編訂的法律規范的關系,保證環境法典內部的穩定性;二是處理好法典與生態環境領域其他單行法律規范的關系,銜接好有關法律規定,同步考慮其他單行法的修訂問題,保持環境法典一定程度上的靈活性;三是處理好生態環境法典與其他領域法律的關系,維護法律體系的協調統一。
“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在結構優化,必然要帶動一些法律的修改,也要帶動一些法律的制定,需要同步聯動考慮。”湯維建委員建議處理好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和同步修改、制定其他法律之間的關系。此外,還應處理好法典編纂和司法解釋之間的關系,建議系統梳理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司法解釋,將有益的、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效果好的內容吸收到生態環境法典當中。
“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法典同相關資源、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法律的相互銜接。”王毅委員強調要盡可能避免法典同相關法律以及“多法源”在各項法律規定上的重復交叉和歧義。
衛小春委員建議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法典和單行法的有序銜接。“法典的編纂是對現行法律的系統性整合與重構,追求的是體系性、邏輯性,也扭轉了當前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等法律眾多造成的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情況。要充分考慮法典和單行法的有序銜接、平衡問題,給國務院和各省、市、自治區頒布實施一系列生態環境領域法規留下發展空間。”衛小春說。
更好統籌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
分組審議中,一些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在生態環境法典編纂過程中,進一步研究推進相關涉外法治問題。
彭清華副委員長建議,對草案中有關涉外條款規定作進一步研究梳理,適當加以整合充實。目前草案中的涉外條款涉及海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氣候變化等領域,針對性都比較強。同時,一些其他領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包含涉外因素,迫切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對這些問題,是在總則編中把“國際跨境合作”作為一章單列,將其他相關章節的內容整合充實進來,還是在有關章節中適當增加國際跨境合作的條款規定,建議作進一步研究。
“要進一步研究推進生態環境法典的涉外法治問題。”劉俊臣指出,一方面,要處理銜接好生態環境法典與有關國際公約、雙邊或多邊條約,借鑒世界先進成果,總結提煉我國涉外法律立法經驗,推動生態環境法典的域外適用,特別是在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反制他國濫用域外適用,保護我國國家利益。另一方面,統籌國際國內法治優勢,以生態環境法典積極推動全球環境治理的改革創新,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堅持開門立法推動各方積極參與
分組審議中,多位委員建議在法典的編纂與審議過程中要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使法律的制定過程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立法過程同時成為發動群眾、普及法律法規、提升全社會法律意識的過程。
“生態環境法典涉及面廣,要認真總結和借鑒民法典編纂的寶貴經驗。”郭振華委員指出,要進一步擴大法學界的深度參與,加強對法典中若干重大問題的深入研究論證。與此同時,要推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尤其是生態環境法典涉及眾多企業,所以更應該深入聽取企業的建議。此外,在立法的進程中還要加強宣傳解讀,凝聚立法共識。
“法典內容的系統性和條文之間的一致性是最關鍵的。”侯建國委員建議除征求個別專家意見外,也可以把各領域的專家組織起來,從不同角度和專業對法典進行整體研究,綜合考慮并提出專業性的意見和建議。
“生態環境法典涉及面廣,體量大,內容繁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非常密切。”汪鐵民委員建議在立法的過程中擴大公眾有序參與,讓立法成為開門立法、廣納民意的過程,也成為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增強全社會環保法律意識的過程。
“生態環境立法在地方立法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目前我國已有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1000多件。”武增委員建議總結地方生態環境立法的實踐、創新和經驗,上升為法典規定。同時以適當的方式增加地方參與度,有利于地方更好了解立法原意,為生態環境法典的實施和配套規定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劉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