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瓊
當地時間6月23日,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再次揮下法槌,頒布一項臨時限制令,要求特朗普政府不得執行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決定。這是自6月5日的臨時限制令頒布以來,美國司法系統對“哈佛大學國際禁招令”的又一次阻擊。
分析人士指出,從特朗普政府試圖禁止外國留學生在哈佛大學就讀,到聯邦法官一再頒布臨時限制令進行阻止,再到雙方尋求通過談判達成協議,背后不僅是行政權力與學術自由的碰撞,更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映射。即便在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力求和解的當下,政治極化的大背景也使得雙方沖突的余波難平,這一事件的未來走向仍然充滿變數。
法官再次阻止“國際禁招令”
連日來,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之間的激烈沖突成為全球焦點事件。當地時間6月23日,伯勒斯發布一項意義非凡的臨時限制令,它延續了6月5日頒布的臨時限制令,再次成功阻止特朗普政府實施禁止國際學生在哈佛大學就讀的政策。
伯勒斯在判決書中的論述直擊事件核心,她明確指出這起案件“本質涉及憲法核心權利保障”,而特朗普政府“試圖控制知名學術機構、壓制多元觀點的行為,實質上威脅了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
回溯整個事件,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以哈佛大學“縱容反猶主義”“違反聯邦法律”為由,撤銷其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SEVP)認證,禁止該校招收國際新生,并要求現有國際學生轉學或離境。6月4日,特朗普簽署公告,以所謂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限制哈佛大學國際學生辦理簽證,暫停在哈佛大學學習或參加交流項目的外國公民入境。此公告一經出臺,猶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湖面,瞬間激起千層浪。
6月5日,伯勒斯頒布臨時限制令,暫時讓特朗普政府的這一公告無法執行,為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爭取到了短暫的喘息之機。20日,伯勒斯又延長這項臨時限制令,要求不得執行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決定。而23日頒布的限制令,則是對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繼續求學權利的進一步鞏固。
雙方拉鋸戰或將持續升級
就在聯邦法官再度發布臨時限制令的第二天,美國媒體傳來消息,特朗普政府正加快推進與哈佛大學的談判,力求在本月底前達成協議。
美國白宮高級官員向媒體透露,特朗普政府希望上述協議未來能夠“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其他高校改革的藍圖”。然而,事件的未來走向會如特朗普政府所愿嗎?
近期以來,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升級,雙方關系陷入緊張對峙的局面。特朗普政府指責哈佛大學縱容“反猶主義”,并以此為借口,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削減哈佛大學數十億美元的研究資金,試圖從經濟層面迫使哈佛大學就范。哈佛大學方面則毫不退縮,堅決指責政府試圖破壞學校的獨立性,認為政府的行為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科研秩序,是對學術自由的公然侵犯。
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哈佛大學果斷對政府提起兩項訴訟。一項是針對因學校拒絕同意一系列要求而被凍結聯邦資金,資金凍結使得學校的科研項目開展、教學設施建設等工作面臨困境;另一項則是針對白宮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國際學生就讀哈佛大學,這一舉措破壞了學校的國際化教育理念和多元化學術氛圍。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意識到,一味地強硬對抗并非解決問題的良策,通過談判達成協議,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的緊張局勢,避免在教育領域陷入更深的輿論困境,減少因與哈佛大學的沖突而引發的社會不滿情緒。
政治極化致沖突不會停歇
截至目前,這場圍繞國際學生去留的拉鋸戰,已演變為哈佛大學等美國高校與特朗普政府的激烈博弈。盡管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有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趨勢,但在美國政治極化的大背景下,雙方之間的沖突根源并未消除,未來的沖突隱患依然存在。
有分析認為,哈佛大學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標桿,在招生政策、學術研究方向以及對社會議題的態度上,與特朗普政府所代表的保守派存在諸多沖突。從特朗普政府的角度來看,打擊哈佛大學是其推動保守派議程、強化自身政治影響力的一種手段。而哈佛大學則堅守自身的學術傳統,不愿被特朗普政府所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雙方達成協議,協議的執行過程也可能充滿變數。政治極化導致美國社會分裂加劇,特朗普政府內部可能對協議存在不同看法,這使得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陽奉陰違的情況。同樣,哈佛大學內部對于協議的接受程度也可能存在分歧,部分師生可能認為協議損害了學校的利益和學術自由,從而對協議的執行產生抵觸情緒。
事實上,截至目前,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的法律戰仍未停歇。7月21日,哈佛訴聯邦政府“凍結撥款案”將迎來首次聽證會,而美國國土安全部對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的行政審查仍在繼續。盡管特朗普宣稱月底前可能與哈佛達成“歷史性協議”,但雙方的矛盾與鴻溝始終難以彌合。
未來,無論雙方談判結果如何,美國政治極化背景下行政權力與學術自由之間的沖突仍將持續,而哈佛大學與特朗普政府之間的關系也將繼續成為觀察美國社會發展走向的重要窗口。
編輯:劉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