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公司的核心研發人員離職后,將老東家的手游源代碼應用于新開發的游戲中,游戲“換皮”后上線運營,迅速創收逾億元。然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目前,核心研發人員李某因涉嫌侵犯著作權罪被上海市普陀區檢察院提起公訴,該案正在審理中。
上線前改頭換面
“兩款游戲玩法基本一樣啊?這不是抄的嗎?”“這是‘換皮’收割吧!”……在某游戲貼吧里,兩款玩法高度相似的游戲引發游戲玩家的討論。2022年11月,被抄襲的手游公司(下稱“A公司”)報案稱,這款游戲與該公司已上線運營的手游高度相似,盡管更換了角色形象和場景,但故事情節、游戲機制和核心玩法如出一轍。侵權手游的大肆宣傳推廣給正版手游的后續運營造成了嚴重影響。
經查,這款侵權手游的開發者正是當初正版游戲的核心研發人員李某。2019年,李某經人介紹進入A公司,全面負責一款新游戲的研發。A公司不僅為李某成立了工作室、配備研發團隊,更是投入千萬元資金支持。從事游戲研發之初,李某和A公司就簽訂了勞動合同,雙方約定,勞動期限內完成的一切工作成果由A公司享有知識產權等權利。
2021年1月,經過長時間打磨,游戲正式上線,很快吸引了大量玩家,也為團隊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就在發展勢頭良好之時,李某突然向A公司提交離職申請,并迅速成立了B公司,與C游戲公司合作,在短時間內推出了新游戲。原來,李某在離職時,從A公司的服務器上拷貝了游戲源代碼,為規避被發現的風險,其針對游戲角色、場景等進行了改造,由C游戲公司負責上線經營。
同年12月,這款改頭換面的游戲悄然上線,短短一年內,便獲得了逾億元的收入,而李某所在的B公司分得1300余萬元。
撕開侵權游戲的“畫皮”
經過“換皮”處理的游戲外觀極具迷惑性——全新的角色形象、場景設計和界面風格讓人很難第一時間發現其與原作品有關聯,而數以萬計的核心代碼就藏在精心設計的“皮膚”之下。如何穿透這張“畫皮”,找到背后“復制粘貼”的代碼,進而提取出侵權鐵證,成為該案辦理的關鍵。
在審查逮捕階段,檢察官發現案件的重重難點:該案牽涉多家公司,法律關系與商業合作錯綜復雜,不僅需要判斷著作權的歸屬,還要突破技術偽裝,證明兩款游戲實質性相似。
“不同于那些完全抄襲的侵犯著作權案,該案的侵權游戲經過了部分刻意修改,這給證明兩款游戲實質性相似增加了難度。”在最初審查時,辦案檢察官就發現對兩款游戲代碼程序不能簡單地根據服務器分類進行比對分析。
為全面查明侵權事實,高質量引導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在上海市檢察院的指導下,承辦檢察官邀請知識產權領域專家學者、特邀檢察官助理、行業專家等對代碼鑒定方式等專業問題展開多輪“技術會診”,明確了重點對在著作權法保護范圍內、具有獨創性的核心代碼進行比對等鑒定邏輯和辦案思路。“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是游戲代碼中具有獨創性的部分,建議區分核心代碼與一般代碼。”特邀檢察官助理出具的意見書中提到。
厘清兩款游戲實質性相似的證據
2024年2月,偵查機關將案件移送普陀區檢察院審查起訴。根據檢察機關提出的鑒定方法,在原有偵查的基礎上,公安機關補充了一份更充分的鑒定意見。從2000余個代碼文件中區分出1000余個影響游戲具體功能的原創性代碼,進行重點比對。鑒定意見認為,兩款游戲功能代碼相似度高達91.39%。其中,決定游戲種類、玩法與運行邏輯的最核心的代碼相似度更是高達96.38%。
在代碼對比中,檢察官發現,連具有高度個性化特征的代碼注釋以及原游戲程序特有的Bug都被侵權游戲原封不動地復制過來。這些細節成為有力的證據,從不同層面論證了兩款游戲實質性相似。
針對被告人提出的辯解,辦案過程中,檢察官注重調查核實,堅持親歷性審查,多次赴涉案游戲公司,逐步厘清游戲從研發到上線的完整路徑及錯綜復雜的商務合作關系,綜合判斷行為性質。2024年12月,普陀區檢察院以侵犯著作權罪對李某提起公訴。目前,該案正在審理中。
今年4月25日,普陀區檢察院舉辦了知識產權保護專題檢察開放日活動。活動中,該院在系統梳理著作權權屬認定、電子數據取證、代碼比對鑒定等實務難點基礎上,聯合區公安分局、區文旅局等共同發布《侵犯游戲軟件著作權犯罪證據收集和審查指引》。針對涉網絡游戲侵犯著作權案件中,對角色形象、界面設計等“視覺皮膚”的判斷相對直觀,但涉及核心玩法、規則的源程序代碼等技術內核的判斷認定面臨難題的情況,《指引》通過明確電子證據固定規則、建立技術事實查明體系、完善比對認定標準等規范,為解決該類案件訴訟周期長、權利人舉證難等實踐難題提供檢察方案。(姚彥靜)
編輯:張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