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省一市”人大啟動秦嶺保護工作協作機制
攜手筑牢秦嶺地區生態安全屏障
法治日報記者 朱寧寧
秦嶺橫亙東西、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動植物王國”“天然中草藥庫”,見證了5000多年中華文化的演進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我國的中央水塔和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秦嶺地跨豫、鄂、渝、川、陜、甘、青,“六省一市”自然地理相連、人文歷史共生、經濟社會相融,攜手保護大秦嶺,事關區域發展,事關全國大局,保護好秦嶺是共同的政治責任、生態擔當和文化使命。
近日,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人大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六省一市”人大秦嶺協同保護工作座談會,標志著“六省一市”人大秦嶺保護工作協作機制正式啟動。會議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簽署了“六省一市”人大秦嶺協同保護工作備忘錄。據悉,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筑牢秦嶺協同保護之基
三千里大秦嶺,五千年中華史。
廣義的秦嶺包括西傾山、岷山、迭山、終南山、華山、伏牛山、嵩山等山脈,自西向東綿延青、甘、川、渝、陜、豫、鄂“六省一市”,輻射蘭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五大城市群,是中華大地的核心生態圈樞紐。
近年來,秦嶺“六省一市”人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正創新、扎實奮進,深入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陜西深刻吸取秦嶺違建別墅教訓,堅持高位推動,修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連年開展執法檢查;河南聚焦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精準實施退耕還林和流域綜合治理,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湖北建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協作機制,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重慶堅持把大巴山區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點,積極與四川開展嘉陵江保護協同立法;四川緊盯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牽頭組織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協同立法;甘肅持續開展植樹造林重大修復工程;青海實施“湟水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等系列生態工程,等等,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果,積累了可供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
簽署協同保護備忘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探索區域協同立法的決策部署,此次座談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
備忘錄包括探索秦嶺區域協同立法、共同推動秦嶺保護國家立法、聯合開展調查研究、組織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建議、共同推動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推動執法和司法保護協同、建立工作交流機制、共同加強宣傳引導等內容。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協同保護等省際協同立法實踐的基礎上,備忘錄提出,探索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作機制,秦嶺區域各省(市)特別是相鄰省份、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積極組織開展秦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保護、礦產資源保護、文化保護傳承等協同立法工作。以適當方式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協同立法,共同推進相關法律法規深入實施。
備忘錄還提出,共同推動秦嶺保護國家立法,“六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加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匯報,爭取支持,共同推動秦嶺區域生態保護國家立法;聯合開展調查研究,圍繞秦嶺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污染防治、礦產資源保護利用、綠色低碳發展、文化保護傳承等共同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聯合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做好調研成果共享和轉化應用,推進構建跨行政區域合作發展新機制;組織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建議,發揮代表作用,組織區域內的全國人大代表開展秦嶺生態保護專題調研,向全國人大提出加強秦嶺生態保護相關議案建議;共同推動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推動完善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制度體系,共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執法和司法保護協同,支持各省(市)建立聯合巡護、聯合執法和司法協作機制,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推進生態保護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地;建立工作交流機制,每年輪值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圍繞秦嶺區域生態保護重點工作交流協商,共同推進協同保護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發揮人大作用助力保護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等特點。應當看到,目前,保護秦嶺仍面臨著生態環境根源性問題尚存、生態修復工作壓力大、生態補償機制亟待完善等問題。
此次會議為協同開展秦嶺保護工作開啟了新篇章。會上,圍繞人大如何更好助力秦嶺協同保護,地方人大結合實際建言獻策。
河南省人大建議健全工作交流機制,每年定期輪值召開聯席會議,進一步明確秦嶺協同保護工作的主題或目標任務,扎實推進秦嶺協同保護工作;相鄰省、市開展秦嶺保護協同立法,在跨區域協作、生態修復、礦產資源保護、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強調查研究,進行統一規范,增強秦嶺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建議開展人大協同監督,圍繞秦嶺保護有關事項,聯合開展專題調研、代表視察等活動,共同推動秦嶺地區環境質量穩步向好、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湖北省人大建議進一步健全秦嶺協同保護機制,明確“六省一市”人大常委會秦嶺協同保護職責,實行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并鼓勵相鄰省份、市縣開展合作,研究推進協同保護相關事項;引導“六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體制、機制、選題、形式、活動等方面實現協同,并明確水資源配置、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生態流量管控、生態補償、綠色發展等問題;推動代表工作整體聯動,組織全國人大代表共同提出相關議案建議,推動秦嶺協同保護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并組織秦嶺地區人大代表聯合開展代表活動。
重慶市人大建議強化科技支撐。針對生態保護修復等問題,在秦嶺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和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加強科技創新攻關;聚焦生態效益外溢性、生態功能重要性,一體化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推進危巖地災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技術創新與應用示范,賦能秦嶺地區生態保護;深化創新試點,開展“秦巴地區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試點研究”,探索本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模式和有效途徑。
針對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難點問題,四川省人大建議積極開展聯合調研,共同推動國家秦嶺保護立法,深化省際協同立法,推動建立完善聯合執法、司法工作機制;有效履行監督職能,督促秦嶺地區相關地方和部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法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扎實抓好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持續筑牢秦嶺地區生態安全屏障。
編輯:蒲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