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依法履職不斷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
215名全國人大代表深入學習新修改的代表法
法治日報記者 蒲曉磊 文/圖
2025年第1期全國人大代表學習班近日在北京舉辦。
為幫助全國人大代表學習好貫徹好新修改的代表法,本期學習班采取了專題報告、履職交流、分組討論等多種學習形式——這讓來自33個選舉單位的215名全國人大代表受益匪淺。
“通過系統學習新修改的代表法,我更加深刻領會‘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政治屬性,更加明確如何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履職實踐。”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陳莉娜說。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加強政治學習是代表履職的首要任務,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是代表履職的基本要求,堅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是充分發揮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徑。”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朝陽縣木頭城子鎮十家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穎說。
多位參加學習的全國人大代表表示,要把學習貫徹法律的政治要求擺在首位,著力強化依法履職意識,不斷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發揮人大職能作用,穩中求進推動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
站穩政治立場
人大代表肩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代表們一致表示,要站穩政治立場,履行政治責任,學習好貫徹好新修改的代表法。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孫燕說,通過系統學習,自己更加充分認識到代表的性質和定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如何在會議期間和閉會期間履行代表職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我將始終站穩政治立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干字當頭、為民履職,堅定不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事業發展的帶頭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和諧社會的守護人”。
“學習好貫徹好新修改的代表法,必須準確理解人大代表的政治責任,要將政治責任記在心頭、挺在前頭。”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律師協會監事長朱山說。
全國人大代表、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原院長郭桂義表示,要持續加強政治理論和法律知識學習,夯實履職根基,真正做到黨的工作重心在哪里、工作要求在哪里,自己作為代表的工作就跟進到哪里、職能作用就發揮到哪里。
“作為人大代表,必須時刻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要帶頭學習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代表履職過程中作為方向指南,在聯系群眾過程中時時謹記。”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村民馬慧娟說。
提升履職能力
新修改的代表法進一步健全代表履職規范的制度機制,支持和保障代表忠實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參加行使國家權力。
從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那天起,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就告誡自己,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履職能力,積極擔當盡責,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還記得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之初,我在履職過程中暴露出經驗欠缺、抓點不準等短板。各級人大組織開展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學習、走訪調研,幫助我打牢了履職盡責的理論功底和素質基礎。”成衛東說,只有不斷提升履職能力,才能當好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危險爆炸物品管理大隊警務技術三級主任劉義新深知,人大代表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
“在履職過程中,我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以及人大工作的相關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利用參加執法檢查、專題調研等機會,深入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豐富聯系群眾的內容和形式。”劉義新說,只有持續加強學習,提升履職能力,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密切聯系群眾
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和基礎。
自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冉慧堅持把基層當作履職的“第一課堂”,每年閉會期間,都會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調研,深入田間地頭、社區村落,聽聽群眾的心聲,談談改革帶來的變化。
“只有這樣,才能真實記錄群眾對產業發展、生態治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看法,形成高質量的建議,進而把基層群眾的真實聲音帶上全國人大會議。只有深入群眾,才能充分發揮代表的橋梁紐帶作用,彰顯代表履職為民的本色。”冉慧說。
在履職過程中,來自陜西省柞水縣公安局的全國人大代表郭淑琴,將日常基礎警務與基層人大代表聯絡站結合,每月至少拿出兩天時間——用1天時間進社區開展“警民懇談會”,收集群眾對社會治安方面的意見建議,建立臺賬分類處理;用1天時間進基層代表聯絡站,通過代表接待日收集意見建議。
郭淑琴還通過警民微信群、代表信箱、走訪選民等方式,進一步拓寬與群眾溝通的渠道,深入了解他們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困難和期望,提出建議。“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以‘腳下有泥土、心中有人民’的作風,扎根警務實戰,挖掘履職線索,在守護平安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增進民生福祉
長期以來,人大代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充分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依法維護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
陳莉娜嚴格落實代表法關于“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創新搭建“線上+線下”雙軌溝通平臺。線下推行“田間問策”工作法,每周深入社區、企業開展走訪,通過“代表接待日”“夜訪議事會”等形式,累計收集群眾訴求200余條,推動解決養老服務、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32件。
在2024年防汛期間,陳莉娜帶頭依法辦理京港澳高速公路京石段北側橋下河堤遭受洪水重創案件,通過磋商方式督促行政主管部門對沙河特大橋的河堤與400余根橋樁進行了加固拓寬,從而保障京港澳高速公路的安全運行及沙河的補水、行洪安全,有效維護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彰顯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責任擔當。
在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伊彤看來,代表建議的高質量,對于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至關重要。
“提高代表建議的質量,要注重加強政治理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保證所提建議符合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政策;要注重反映民意訴求,結合必要的案頭工作和實地調研,為相關立法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要充分利用本職工作的優勢,發揮專業水平,提出有利于當前行業發展的合理化措施建議。”伊彤說。
編輯:蒲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