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焦艷
近年來,在預付費消費領域頻現的“職業閉店人”亂象,將消費者推向維權困境。這些通過資產轉移、債務規避等操作實施“金蟬脫殼”的“職業閉店人”,已成為擾亂市場秩序的頑疾。
“職業閉店”踐踏法律紅線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模式在教育培訓、健身美容、餐飲娛樂等領域被廣泛推廣,成為商家穩定客戶、回籠資金的重要手段。然而,這一付費在先、消費在后的模式也導致大量消費維權糾紛問題的產生。其中,被稱為“職業閉店”的行為尤為惡劣。
2025年1月初,全國數十家“愛家月子中心”連鎖門店在一夜之間關門停業,不僅導致繳納費用的寶媽們無法享受到相應服務,還存在拖欠員工工資的情況。記者了解到,這與機構盲目擴張,成本增高,運營發生困難相關。據悉,這起事件背后或涉及“職業閉店人”作祟。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24年上半年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也曾提及,“職業閉店人”已成為預付式消費維權的一大阻礙。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法官秦鵬博說,有的“職業閉店人”專門幫助商家策劃跑路,在商家面臨關閉或者經營不善時介入,采用轉移資產、更改經營主體等涉嫌違法的策略,避免商家承擔法律責任并從中牟利。他們的操作一般分三步:在明知經營不善即將關門的情況下,與經營者開展低價促銷充值,吸收更多預付資金并挪用轉移;通過惡意注銷登記方式規避債務或行政監管,使原法定代表人“套現走人”;一夜之間關門歇業,由“職業閉店人”接手消費者投訴、各類訴訟等事項。
秦鵬博進一步分析,“職業閉店人”現象或將導致兩方面問題:一方面,“職業閉店人”作為公司法定代表人,可能被卷入預付式服務合同、房屋租賃合同、勞動爭議等民事訴訟中,因無法償還債務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甚至因其違法行為,可能構成詐騙罪、虛假破產罪、妨害清算罪等,被追究刑事責任。另一方面,一些“職業閉店人”在接盤后,通過股權轉讓、資產處置、抵押等方式,從金融機構套取大量款項后直接閉店,導致金融機構債權無法實現,極易形成壞賬、呆賬,又會對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壞。
從源頭阻斷“職業閉店”亂象
“職業閉店人”幫助“跑路”商家逃避法律責任的做法,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降低了消費者對預付消費模式的信任度。《公司登記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中備受關注的條款,將規范治理“職業閉店人”亂象。
記者從《實施辦法》中看到,在監管力度方面,加大了對“職業閉店人”等亂象的監管力度,明確限制和撤銷登記的措施,如《實施辦法》第二十條明確,針對虛假注銷登記逃避債務問題作出規定,有證據證明申請人通過變更法定代表人、股東、注冊資本或者注銷公司等方式,惡意轉移財產、逃避債務或者規避行政處罰,可能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記機關依法不予辦理相關登記或者備案,已經辦理的予以撤銷。此舉將有助于遏制企業“金蟬脫殼”逃債躲罰行為。
《實施辦法》還規定,公司存在名稱不符合企業名稱登記管理相關規定,公司注冊資本、股東出資期限及出資額明顯異常且拒不調整,經營范圍中屬于在登記前依法須經批準的許可經營項目未獲得批準,涉及虛假登記的直接責任人自登記被撤銷之日起三年內再次申請登記等情形的,公司登記機關不予辦理相關登記或者備案。
多方合力共筑“防火墻”
《實施辦法》的出臺,被視作對“職業閉店人”監管規制的重要突破,從源頭上限制了“職業閉店人”逃避債務的空間。結合當前治理中存在的難題,受訪專家進一步提出完善建議。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帥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沈騰說:“當前對‘職業閉店’違法行為的規制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因其隱蔽性強,現行法律對‘惡意閉店’與‘正常市場退出’缺乏明確界定,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取證難、定性難、追責難;另一方面,違法手段不斷翻新,給消費者維權帶來難度。對此,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多方合力,共同構筑防范‘職業閉店人’的‘防火墻’。”
沈騰呼吁,不斷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治理,共筑誠信商業生態。他建議,一方面,設立專門的第三方賬戶監管機制。對預付費市場進行日常監管和風險評估,減少商家跑路對消費者造成的風險和損失;另一方面,構建司法與行政聯動機制。地方司法機關要與市場監管、公安、稅務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聯合追查商家違法行為。同時,將違法商家及責任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其高消費、融資和經營活動。
沈騰強調,針對目前預付式消費糾紛增長趨勢,可以考慮在部分法院試點設立專門法庭,集中處理預付式消費相關案件,提高審判效率。同時,對涉及消費者債權的案件,提高強制執行流程,加快消費者資金返還進度。
秦鵬博認為,應進一步探索設立預付費機構股東、法定代表人變更向消費者公示或提示的機制,以增強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他建議,通過立法明確相關犯罪行為的界定和處罰標準。同時,公安機關應有效甄別并依法嚴厲打擊“職業閉店人”及其相關犯罪行為。
編輯:白楚玄